每年的10月13日是“国际减灾日”。这一由联合国倡议的纪念日,其核心并非渲染灾难,而是提醒人们一个朴素而至关重要的真理:与其在灾后奋力救援,不如在灾前未雨绸缪。今天,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倡议大家将目光从灾后的悲壮救援,转向灾前的智慧预防,了解如何为生命和家园构筑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重大自然灾害常被视为难以预测的“黑天鹅”事件。然而从科学角度看,许多灾害更像是“灰犀牛”——个巨大的、显而易见的威胁,却因人们的忽视或侥幸心理而最终酿成惨剧。地震、洪水、台风、山火等的发生,往往有迹可循。
地震是地壳板块运动能量的突然释放,虽然精确预测仍是世界难题,但目前已知地震带分布情况,建筑抗震标准是保命关键。
洪水与台风常伴随极端天气,气象部门能够提前数小时甚至数天发出预警,为避险转移争取宝贵时间。
城市内涝则与城市的排水系统、地面硬化程度息息相关,是典型的可以通过科学规划来减轻的灾害。
理解灾害是减灾的第一步。灾难并非完全不可知、不可抗,人类的智慧和行动能够极大地影响灾难的最终后果。
灾害之所以成“灾”,源于它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减灾的核心理念,就是降低社会的“脆弱性”。一个社区、一个机构的脆弱性越低,其抵御灾害的能力就越强。这需要大家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双管齐下:
01 硬件减灾:打造坚固的“骨骼系统”
这指的是通过科技与工程手段,提升生存环境的抗灾能力。
1.建筑抗震:在地震带上的城市,严格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让房屋在地震中“裂而不倒”,为生命争取空间。
2.水利工程:修建和加固堤坝、水库,疏通河道,建设“海绵城市”,提升城市在暴雨中的“呼吸”和“蓄水”能力。
3.生态屏障:保护和恢复红树林、珊瑚礁以抵御台风海浪,植树造林以防止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大自然本身就是最智慧的减灾工程师。
02 软件减灾:激活全社会的“免疫系统”
这关乎制度、知识和意识,是减灾工作中与人最密切相关的部分。
1.预警系统:建立覆盖全面、响应迅速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确保预警信息能到户到人。
2.风险普查与规划: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风险底数,在城市规划中避开高风险区。
3.普及防灾知识: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学习面对不同灾害时的正确应对方式,这是每个人都应参与的减灾行动。
减灾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它始于每一个微小的准备:
1.制作家庭应急包:准备一个便携的应急包,内含饮用水、压缩食品、急救药品、手电筒、口哨、充电宝、重要证件复印件等,并定期更换。
2.制定家庭应急计划:和家人一起明确疏散路线、集合地点,并约定一位不在本地的共同联系人,以备灾后报平安。
3.参与应急演练:积极参加社区、学校或单位组织的消防、地震疏散演练,将知识转化为本能。
4.排查家中隐患:固定高大家具,防止地震时倾倒;检查电路、燃气安全,防范火灾。
作为服务于特殊群体的专业机构,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始终将服务对象的安全置于首位,将防灾减灾理念深度融入日常运营与照护流程。
1.定制化应急预案:针对老年人、精神康复者等群体行动能力、认知特点的不同,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制定了分层、分类的应急疏散与安置预案,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有序地转移所有人员。
2.常态化安全演练:定期组织开展消防疏散、用电安全等场景的应急演练,帮助服务对象和工作人员熟悉逃生路线与应对程序,将知识转化为关键时刻的“肌肉记忆”。
3.无障碍安全环境:在硬件设施上,注重无障碍设计与安全细节,如规范安装防护设施、保持通道畅通、定期检查用电用气设备,从源头消除安全隐患。
4.心理韧性建设:在日常康复活动中融入安全教育,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形式,增强服务对象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危机应对意识,提升整体心理韧性。
在国际减灾日,大家纪念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守护未来。减灾,是一项“功在平时,利在千秋”的事业。它不仅需要政府的投入、科技的进步,更需要每一个人风险意识的觉醒和切实行动。
值此之际,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弱势群体的防灾安全,携手学习减灾知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将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共同构筑一个更具韧性的安全未来。
| 供稿:陈剑 | 校对:黄斯琪 | 审稿:沈韵 | 审核: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