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气温就像过山车一样升升降降,不少人又开始被呼吸道“折腾”:鼻子干得发痒、喉咙痒到忍不住咳,稍不注意就感冒、咽炎。为啥秋天的呼吸道这么“脆弱”?其实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早把原因说透了。
《内经》里说“秋气通于肺”,意思是秋天的“燥气”和人体的肺部是“直接挂钩”的。肺要靠“津液”滋养——它负责呼吸,得通过鼻子、喉咙、气管这些“门户”和外界相通,而这些部位偏偏最容易被燥气“盯上”。
秋天的燥气分两种:初秋时夏天的余热没散,燥气裹着热气,变成“温燥”,让人觉得口干舌燥、喉咙像冒火;到了深秋,寒气变重,燥气又和寒气缠在一起,成了“凉燥”,常让人鼻子发紧、咳嗽。但不管是哪种“燥”,核心危害都是“耗伤津液”。
呼吸道黏膜就像一层“防水保护膜”,全靠津液滋润才能保持湿润有弹性——这津液不只是“保湿剂”,还含黏蛋白(能粘住细菌病毒)、溶菌酶(能抑制病原体),是呼吸道的“天然防护盾”。一旦津液被燥气耗伤,这层膜就会变干变脆:鼻子干痒、喉咙肿痛、干咳不停,痰也黏得咳不出来。中医还说“津液能养卫气”,卫气就像呼吸道的“免疫巡逻队”,相当于医生常说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专门抓入侵的病菌。津液不够,卫气就会“没力气”,风寒、风热这些“外邪”就很容易突破防线,让人生病。
《内经》把肺叫“娇脏”,意思是它特别娇嫩,经不起寒热燥湿的折腾。而秋天的气候,刚好从“外”“内”两方面给肺增添负担。
从外部来看,《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言“秋三月,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入秋之后,风势渐急、气温骤降,凉燥之气便直扑肺脏,导致肺的“宣发功能”受阻。肺的宣发如同身体的“通风管理员”:既要引新鲜清气入肺,又要驱浊秽废气外出,还要为呼吸道黏膜输送营养津液。一旦“管理员”罢工,就会出现“肺气不宣”的症状:鼻塞不通(鼻为肺窍)、咳嗽不止(肺气上逆)、胸闷不畅,这正是秋季风寒感冒、急性鼻炎频发的常见诱因。
从内部来看,秋天是“收敛”的季节,木叶凋零,百草渐枯,人很容易“悲秋”——望着簌簌飘落的秋叶,难免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思绪越沉,心情越见低落。《素问·举痛论》说“悲则气消”,过度悲伤会“耗”损肺气。肺气一旦亏虚,呼吸道的“清洁系统”也会失灵:黏膜上那些像“小刷子”似的纤毛,就会变得蔫蔫的,摆不动了;痰浊淤滞在气道里,咳也咳不净;细菌、病毒便趁机“赖”在呼吸道里“安营扎寨”。现代医学也验证了这一点——当秋季环境湿度低于40%时,呼吸道纤毛的摆动频率会从每分钟12次骤降到5次,病毒在气道内的滞留时间延长2.3倍,感冒的风险更是飙升1.8倍。
《内经》说秋季养生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核心就是顺着秋天“阳气内收、神气内敛”的规律来。想让呼吸道安稳过秋,关键就在“润燥护肺、顺应秋气”,这4招简单又好操作:
1.饮食:给呼吸道“补水”。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比如梨、银耳、百合,可以煮成雪梨汤、银耳羹、百合粥。尽量少吃辛辣、油炸、烧烤食物,以免加重燥气,刺激呼吸道。
2.早睡:让肺气“歇够”。跟着“早卧早起”的规律:早睡能帮肺气收敛,比如晚上十点半前睡,别熬夜耗气;早起能顺着阳气升发,增强身体活力。
3.宽心:别让情绪“伤肺”。怡情悦性,没事去户外散散步、看看秋景,或者在家练书法、听舒缓的音乐,让心神稳住。哪怕每天花10分钟放空,也能避免肺气被“耗”掉,保持肺的正常功能。
4.缓动:帮肺气“流通”。每天进行5~10分钟腹式呼吸,帮助肺气上下流通。也可以练太极拳、八段锦,动作柔和不费劲,还能增强肺功能和抵抗力。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只要顺着秋天的“性子”,给呼吸道补够水、让肺气歇好、保持好心情,就能舒舒服服过秋天。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与大家分享这份秋季养生的智慧,愿科学的调护方法,助您从容适应季节变化,安然享受这份秋日静美。
| 供稿:崔兴军 | 校对:黄斯琪 | 审稿:沈韵 | 审核: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