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达人小A:
崔大夫好,最近总刷到“限盐”的科普,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不超过5克,我妈还总说“吃盐少没味道”,真有那么重要吗?
中医师崔大夫:
这事儿可不止现代医学在强调,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老祖宗就把“盐吃多了伤身体”的道理说透了。今天咱们就聊聊限盐的真正原因。
小A:
《黄帝内经》还提过盐?我以为里面都是讲经络、养生的大道理呢!那它是怎么说盐的呀?
崔大夫:
核心先记住一个观点——“咸入肾”。《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味入五脏”,酸、苦、甘、辛、咸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盐的咸味会自然作用于“肾系统”。不过得先澄清,中医的“肾”不是咱们解剖学上的肾脏,而是管泌尿、生殖、代谢、免疫的“综管中心”。平时想护肾,就得合理控盐。
小A:
那“咸入肾”是说盐能补肾吗?多吃点岂不是更好?
崔大夫:
可不能这么理解!适量吃盐确实是帮肾“干活”:比如帮着调节水液代谢,运动后喝淡盐水补水分就是这个道理;还能辅助稳定血压,防止营养物质流失。但《内经》特别强调“五味贵和,不可偏胜”——任何味道过量,都会从“滋养”变“伤害”。这里插一句,“五味偏胜”都伤人,比如过酸伤肝、过甜伤脾,所以饮食宜“五味均衡”,这也是最基础的饮食养生法。
小A:
那吃多了盐具体怎么伤肾呢?
崔大夫:
一是肾的“管水能力”会下降。过量盐加重肾脏排泄负担,水湿排不出去,就可能引发水肿。《灵枢·水胀》里说“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意思就是眼睛周围微微浮肿,像刚睡醒似的,这和高盐饮食导致的水钠潴留水肿一模一样。二是会耗伤肾的“精气”,时间长了容易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这和现代医学说的“高盐增加慢性肾病风险”是一个意思。
小A:
原来如此。我还听说盐吃多了对心脏不好,《内经》也提到过吗?
崔大夫:
当然!《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这句话直接点出了高盐对心脑血管的危害。
小A:
“脉凝泣而变色”听起来有点抽象,具体是啥意思呀?
崔大夫:
“脉”就是血脉,“凝泣”是说血脉凝滞、流动不畅,“变色”则是气血送不到脸上,导致面色晦暗。这里面的逻辑很清楚:首先,过咸会让体内积聚“水湿”,湿性黏滞,就像给血管加了“淤泥”,阻碍气血流动;其次,血管会变窄、失去弹性,慢慢可能形成血栓、梗死,这不就是高血压、脑卒中的诱因嘛!古人没有现代术语,但早就看透了这个伤害路径。平时除了少吃盐,还可以多吃点黑木耳、山楂,帮助活血化瘀,减少气血凝滞的风险。
小A:
原来老祖宗的观察这么准!那《内经》里有没有说,到底该怎么吃盐才对呢?
崔大夫:
核心就是八个字——“饮食有节,谨和五味”,这是《内经》饮食养生的总原则,也是限盐的底层逻辑。
小A:
“饮食有节”是不是说吃盐要节制?
崔大夫:
对!“节”就是适度。盐是调味剂,不是主菜,本该“够味就停”。《内经》里说过:“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某一种味道吃多了,会让对应脏腑的“气”太亢奋,时间长了就会生病。比如过咸让“肾气偏亢”,反而伤肾。给你个小建议:家里可以用限盐勺,直观控量,同时少买咸菜、酱肉这类加工食品,它们里面的“隐形盐”特别多。
小A:
那“谨和五味”又怎么理解呢?是不是各种味道都吃一点?
崔大夫:
没错!健康的本质是“阴阳平衡”,五味对应五脏和五行,得均衡搭配才能协调。比如“咸入肾”,但“甘味”(对应脾)能制约过咸——脾属土、肾属水,“土能克水”,适量吃点山药、南瓜、甘蔗这类甘味食物,就能减轻过咸对肾的伤害。若总是偏重咸味,则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人容易没胃口,还会打破全身平衡。
小A:
现在彻底明白了!原来限盐不仅是现代建议,还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总结下来,就是“盐是必需品,但绝对不能多吃”对吗?
崔大夫:
太对了!《内经》没有“每天5克”的量化标准,但从盐的属性、对脏腑和气血的影响,再到养生原则,把“盐需适度”的逻辑讲得明明白白,这和现代医学结论完全一致。其实中医养生从来都不复杂,少放一勺盐、吃对一口饭,坚持下来就能护好身体!
| 供稿:崔兴军 | 校对:黄斯琪 | 审稿:沈韵 | 审核: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