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据数据显示[1],我国高血压发病率日趋上升,发病也趋于年轻化,2018年我国18岁以上成人患病率为27.5%,而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确认仍偏欠理想。今天是全国第27个高血压日,我将为大家系统梳理关于高血压的认知、管理与常见误区,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高血压,控制好血压。
高血压指的是经心脏泵出流动在血管的血液对血管的压力长期超过正常范围(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按照测量的结果分为三级,同时按照合并的危险因素,又分为三个组,具体见下图。通俗地形容,将心脏想象成核心水泵,那全身血管就相当于水管,血压就是水对水管的压力,如水管持续经受高压,那管壁就会变薄变脆,严重的话会出现破裂(脑出血)。
其中危险因素包括:①高血压1~3级②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③吸烟;④糖耐量异常或空腹血糖升高;⑤血脂异常;⑥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⑦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女性≥85㎝。
靶器官损害:心脏、血管、肾脏。
并发症:脑血管病、心脏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等。
高血压作为一名“沉默的杀手”,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其危害确不容小觑。
1.心脏的负担:导致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2.大脑的威胁:引发脑卒中(脑梗塞、脑出血)的关键风险因素。
3.肾脏的损害:导致蛋白尿,甚至肾功能衰竭。
4.眼睛的病变:眼底动脉硬化、出血。
5.血管的衰老: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
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这也是预防高血压的必要措施。
(一)基石:生活方式干预[2]
1.合理膳食:控制钠盐摄入(每日<5g),增加钾盐、控制脂肪摄入。
2.规律运动:推荐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
3.控制体重:BMI<24kg/m2,腰围男性<90㎝,女性<85㎝。
4.戒烟限酒:任何类型的酒精对人体均无益处。
5.心理平衡:减轻精神压力,保证充足睡眠。
6.定期监测:家庭血压监测,评估降压效果。
(二)关键:精准化药物治疗[3]
1.时机: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可近早启动;血压水平≥160/100mmHg的患者应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2.原则:长期、达标”和“个体化治疗”。达标平稳综合管理
3.目标:降低心脑肾并发症;对于有合并症的患者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mmHg,无合并症患者<140/90mmHg,老年患者可酌情调整。
4.药物:五大类降压药
(1)CCB:氨氯地平、非洛地平、西尼地平、硝苯地平、尼群地平;
(2)ACEI:依那普利、福辛普利、赖诺普利、培哚普利、咪达普利;
(3)ARB: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奥美沙坦;
(4)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
(5)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拉贝洛尔、普萘洛尔。
(一)没症状就没问题?
高血压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头晕、头痛等症状,但部分患者因长期高血压已形成耐受,常常没有症状,但这并不代表不需要治疗,血压长期管理不佳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满足降压药物使用条件时应尽早治疗。
(二)血压正常就停药?
部分患者血压降至正常便自行停药,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高血压病是慢性疾病,需长期服用药物,如若擅自停药会出现血压骤升骤降,对心脑血管肾脏等器官有损害,但部分患者通过配合生活方式的调整可减少药物剂量。
(三)频繁更换药物?
另外部分患者可能会因为短期降压效果不理想,选择频繁更换药物,但血压并不是降得越快越好,因身体长期适应高血压状态,这时过快降低血压会使心脑血管灌注不足的情况。一般来说服用药物后逐步1-2月降至目标血压即可。
高血压作为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其长期规范管理是守护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的关键。值此全国高血压日,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呼吁大家科学认知高血压,摒弃常见误区,将“知晓血压”作为健康起点,将“长期达标”作为管理目标。从今天起,为自己或家人量一次血压,做菜时少放一勺盐,提醒一次服药,这些微小的行动,汇聚的正是对健康最坚实的守护。愿大家携手共同努力,助力每一位患者实现血压的平稳达标,共享健康、快乐的生活。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2024,32(07):603-700.DOI:10.16439/j.issn.1673-7245.2024.07.002.
[2]中国健康教育中心.膳食运动指导要点——基层医务人员应用实操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5:2.
[3]高血压精准化诊疗专家共识组成员,老年心脑血管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血压精准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J].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2024,32(06):505-519.DOI:10.16439/j.issn.1673-7245.2024.06.002.
| 供稿:贺玉琼 | 校对:黄斯琪 | 审稿:沈韵 | 审核:李鹏 |